近日,生物工程学院王云教授团队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领域著名期刊《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中科院毒理学一区Top期刊,IF=7.129)发表题为“Neurotoxicity of bisphenol A exposure on Caenorhabditis elegans induced by disturbance of neurotransmitter and oxidative damage”论文。本论文以秀丽线虫为动物模型,系统阐述了双酚A诱导的神经毒理学表型和神经递质合成传递之间的关联,深化了对于双酚A诱导的动物神经行为障碍及其分子机制的认识。

双酚A(BPA)是一种在日常塑料产品和材料中广泛存在的环境污染物,然而,BPA的神经毒理学效应和分子机制尚未阐明。本论文利用秀丽线虫探讨了BPA诱导的神经毒性效应的剂量-效应关系,测定了BPA暴露后线虫的运动行为和发育指标。研究发现BPA会损伤5-羟色胺能、多巴胺能和γ-氨基丁酸能的神经元,并抑制了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并且,BPA会造成机体抗氧化系统紊乱。研究还发现,绿茶中的生物活性物质表没食子儿茶素-3-没食子酸酯(EGCG)能有效降低BPA诱导的活性氧水平和神经行为毒性。

图:BPA诱导的神经毒性机制模式

此项工作获得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优秀拔尖人才培育项目和淮南师范学院科研创新团队项目资助。

全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ecoenv.2023.114617